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:點我下載安裝,你懂的APP
專柜代理商贈送有限市面上卻流通著大量小樣
“圈粉”年輕人的化妝品小樣真假幾何
“1.8g的××品牌口紅小樣只要13.8元,正裝3g卻需要185元,肯定買小樣更劃算。”正在逛網絡購物平臺的北京高校研究生吳同(化名)一邊挑選商品,一邊念念有詞。幾經對比,最終她購買了多個知名品牌的小樣,包括神仙水、粉底液和口紅。
化妝品小樣就是人們常說的“試用裝”,是品牌商家為新品推廣、優惠促銷贈送給消費者使用的產品,一般不專門銷售。但現實生活中,化妝品小樣不僅成了美妝行業的“網紅”,還逐漸形成新的零售業態,受到年輕人的喜歡。同時,小樣假貨多、出現糾紛維權難等問題也飽受詬病。
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發布的《2019線上美妝個護人群洞察》顯示,線上迷你彩妝消費趨勢在2017年至2019年間逐年上升,口紅、唇膏、眼影等美妝類迷你型產品銷售量已超過整體彩妝。
這么多的小樣從何而來,售賣是否合理,其中又有多少是正品?出現問題消費者該如何維權?帶著這些問題,《法治日報》記者進行了深入調查。
價格低廉種類繁多
包裝精致真假難辨
據吳同介紹,她是最近一年才開始關注和購買化妝品小樣的,從此一發不可收拾,“便宜又好用,可以以較低價格買到大品牌;同樣一筆費用,買小樣的話,口紅可以同時購買好幾種色號、香水可以同時購買好幾種味道”。
過去的一年,新消費的火熱直接加速了“小樣經濟”出圈。記者搜索發現,在一個記錄生活的網絡平臺上,將“小樣”標記為關鍵字的筆記超過40萬篇;網絡平臺上,不少公司或個人賬號都提供小樣免費申領服務,迅速增粉。
在2021年雙十一的直播間里,各大頭部主播慷慨激昂地告訴消費者,“買一套送一套,送的比正裝還要多”。如一位頭部主播推銷的某大品牌水乳,買250mL的正品,贈送280mL的小樣,還有200元的優惠券。這無疑刺激了很多消費者的神經,短時間內售出超27萬份。
記者采訪了解到,在小樣沒有走進直播間前,其最活躍的地方就是二手市場和代購群里。2021年雙十一次日,在某知名二手交易平臺上,美妝小樣的發布量大幅度增長,很多人早早在平臺等著“撿漏”。在預售商品還未發貨時,該二手平臺上就出現了很多轉手、拼單雙十一預售商品的信息。其中,大多數都涉及小樣。
比如有賣家將原價1360元的三件套裝和贈送的小樣,以每件正品+小樣標注不同價格(總價超過1360元)出售。這種操作讓很多女生成了“倒爺”,一方面可以分攤費用,另一方面也可以賺取差價,小樣經濟依托二手平臺,在年輕人群體里風生水起。
記者打開電商平臺進行對比,以某品牌小白瓶精華液為例,14mL只需19.8元,而正裝50mL需要359元;某品牌小棕瓶精華15mL小樣只需39.8元,而正裝30mL需要660元。
價格如此低廉的大品牌小樣,有的還是倒過手的小樣,能保證是正品嗎?
“品牌方如果沒推出小樣,那肯定是假貨,這是唯一的直接證據。”資深彩妝博主bel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,其實正品小樣每毫升價格并不比正裝便宜,如果小樣與正裝價格差距很大,而店家庫存和銷量又很多的話,基本上也可以斷定為假貨。
“比如××品牌粉底液,官方只有片裝和5mL的小樣,但是有一些網上店鋪售賣10mL的小樣。這些肯定是假貨,但銷售量卻不低。”bel舉例說。
隨后,記者在網上平臺找到一家售賣該品牌粉底液10mL的店鋪,每瓶售價僅為13.3元。當記者向商家提出官方并未推出10mL的小樣時,商家僅回復說:“正品,支持專柜驗貨。”
對于商家這一說法,bel說:“這都是商家的套路。小樣很難驗貨,先不說柜哥柜姐沒有相關專業技術,就算有人家也不會理你。如果有的消費者較真,商家還會以該小樣在中國地區未推出,只在日本、歐美等其他地區有,所以國內官網沒有同款小樣來敷衍消費者。”
資深美妝博主何力(化名)也曾發文揭露過化妝品小樣假貨問題,他告訴記者:“小樣假貨很多,越是貴的,假的就越多,造假大牌小樣做得很‘精致’,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,很難辨別真偽。”
遼寧大連某高校研究生田心語(化名)也經常購買小樣,她說有些小樣上有二維碼、條形碼之類的標記,可以查驗真偽。同時,她覺得好評比較多的店鋪出售的小樣應該是正品。
而在何力看來,即使可以查到護膚品瓶身上的二維碼,也只能證明瓶子是真的,但瓶內產品未必是正品,因為有人會回收大牌護膚品空瓶牟利。
“小樣作為非賣品,常見的獲取渠道就是專柜贈送或是代理商和免稅店贈送,而這些渠道所能流出的小樣數量十分有限,市面上流通著數量如此大的小樣不符合常理。”何力說。
小樣來源渠道多樣
正品雖有數量有限
為了解小樣的來源,記者采訪到某化妝品供應鏈公司的工作人員譚君(化名)。據她介紹,她所在公司會邀請一些頭部主播進行直播帶貨,為吸引粉絲購買,公司會特意生產一批小樣,隨正品贈送給消費者。如果有剩余小樣,就會將小樣當作商品進行售賣。
“其實有些店鋪將真假小樣混著賣,大多數消費者難以辨別。”譚君透露。
對于譚君所說的“真假混賣”這一說法,bel表示認同。“正品小樣數量是很有限的,尤其是大品牌的小樣管控很嚴格,根本不可能月售上萬件。”bel說。
bel告訴記者,她一個同為美妝博主的好友,曾發文揭露過某店鋪小樣為假貨的視頻,但隨后便接到了該店鋪寄來的律師函。bel說,由于這些店鋪也會售賣正品,贈送的也有一批正品小樣,起訴時,店鋪會拿出發票來證明小樣是專柜贈品,勝訴的可能性會更大。
何力介紹說,以前會有一些柜姐或柜哥私自扣留一些小樣倒賣,但隨著品牌品控的日益嚴格,這種情況越發少見,“如果私自扣留小樣的行為被發現,會被開除的,很少有人會拿自己的職業開玩笑”。
早先,有媒體記者曾到一家專門生產大牌化妝品小樣的工廠暗訪調查。該工廠負責人稱:“高級仿制品大到外觀、小到顏色、氣味等都與正品沒什么兩樣,就是用慣專柜的消費者,使用時輕易也辨別不出來。”
而一起“紀梵希散粉6g中樣”事件也將造假問題推到了風口浪尖,起因是某大學生美妝博主及其室友銷售紀梵希散粉6g中樣被指造假,從而深陷輿論風波。隨后紀梵希官方聲明,從未生產過6g中樣,給了一個明確的結論。
何力還介紹說:“正品小樣在品牌方做活動時申請領取,消費者只需付郵費即可。有代購就會在各種群里請他人去申請領取,然后自己再貼錢回收,隨后售賣。雖然這些小樣是正品,但數量也十分有限。”
吳同曾在代購處購買過小樣,專業代購所售賣的小樣又是否能確保為正品呢?bel和何力都認為正品確實有,一些代購還會囤貨待價而沽,但總體數量不多,如果出售很快就會斷貨。
“有些消費者購買正裝時,品牌方會贈送同等含量的小樣,為了降低成本,消費者也會將小樣出售。但實踐中,低價大牌正品小樣,往往可遇不可求。”bel說。
耗時費力維權受阻
消費者多自認倒霉
除了假貨多,小樣還存在過期問題。何力曾遇到過有商家出售的小樣瓶身生產批號被剪掉的情況,沒有生產批號就無法查到小樣的生產日期和其他信息。
“商家會說這是從柜姐手中回收的,為了防止品牌方追蹤到,只能把批號剪掉。看似很正當的理由,其實售賣的可能是假冒偽劣甚至過期小樣。”何力說。
如果這種商品出問題的話,消費者應該如何維權呢?對于這一問題,何力說只能去平臺投訴,而且要證明皮膚出問題與商品有必然聯系十分不易,一套流程走下來其實非常消耗時間和精力。
在談及如果購買的小樣為假貨是否會維權時,吳同和田心語都給出了否定的答案。
“本來小樣價格就不是特別貴,如果退換貨的話,會浪費更多的時間精力,還不如自認倒霉。”田心語說。
對此,bel表示理解。在她看來,隨著小樣市場的快速興起,一些專賣小樣的店鋪漸漸出現店大欺客的現象。bel曾在有些小樣店鋪評論中看到,有買家留言說懷疑小樣是假貨,申請退款時,商家不僅不退,反而會頻繁打電話騷擾買家。
除此之外,她認為消費者難以維權的原因還苦于沒有證據。“即使你跟商家說商品的包裝、顏色和氣味與正品不同,商家也會告訴你這是因為生產批次或產地差異等原因造成的。”bel說。
采訪最后,在談及對小樣的看法時,何力和bel觀點一致。他們認為,作為非賣品的贈品小樣本身只是為了方便消費者購買到心儀的產品,直接售賣小樣的行為不合理。此外,伴隨而來的假貨、過期產品等問題,不僅會損害消費者利益,同時也會導致品牌形象受損。
在北京律師常莎看來,對于消費者來說,在沒有經過品牌方授權的集合店購物,一旦買到了假冒偽劣商品,很難向品牌方去主張權利,只能要求集合店的店家退貨或賠償,這對消費者的權益保護來說有比較大的風險。
化妝品小樣造假售假的問題層出不窮,且難以從根本上杜絕這類問題的發生。在受訪的業內人士看來,化妝品小樣市場能否長久發展下去,最主要的兩個關卡就是:正規的進貨渠道和銷售渠道。但時至今日,小樣的生產銷售鏈依舊沒有形成。
一家美妝店老板也透露,如果沒有專門的渠道,難以保證小樣持續穩定供應。而電商平臺中,獲取小樣的正規渠道,除了購買正裝獲得,還有電商平臺上的一些活動,但這個渠道依舊不是針對大部分人開放的。據多位網友反饋:“電商對試用的人有各種各樣的要求,所以申請的人很多,領到的人很少。”
“通過各種渠道獲得的化妝品小樣并沒有統一的銷售渠道,電商平臺、二手平臺、代購群以及線下店等,都有小樣的身影。沒有統一的進貨渠道和銷售渠道,無疑給化妝品小樣制假售假提供了‘契機’。”何力說。(漫畫/李曉軍 記者 趙 麗 實習生 楊軼男)
來源:法治日報
“成為試衣員免費收各種快遞”“時間自由月入上萬元”……近段時間,在一些社交平臺和短視頻平臺上,刮了起一股“試衣員”兼職風。
然而,多位網友近日向《法治日報》記者反映,自己掉進了兼職“試衣員”的詐騙圈套。據介紹,不法分子先給受害人提供一些金額不大的任務并很快結算費用,博取受害人信任后,再安排刷單等各種任務且涉及的金額越來越大,又設置障礙無法提現,使受害人越陷越深。
來自山東青島的林女士向記者回憶說,自己是收到某短視頻平臺推送的“寄拍試衣師”報名鏈接廣告,抱著兼職賺零花錢的心態報了名,按照客服指引注冊了一款App,被拉進了一個接單群。
“剛進群,客服就轉了20元郵費給我,說郵費他們出,并在幾天后寄來了衣服讓我拍‘買家秀’上傳,任務完成的很順利,我也拿到了費用。”林女士說,因為“試衣”過程比較長,客服就提示她期間可以“刷單”掙錢。
剛開始是接“新人認購單”,每單費用2.8元,任務很簡單,就是關注網店、進行評論等,林女士輕松完成。
就這樣,沒幾天,林女士賺了幾十元,也逐漸放松了警惕。
緊接著,客服提出林女士完成考核,可以接“員工認購單”了,不僅每單費用提高到5.8元,還有本金20%的返利。具體操作是:林女士先出錢下單拍下衣服,作出好評,然后商家再把本金、返利、接單費用等轉賬給她。認購金額分為5檔,分別是101元、505元、1001元、3003元和5005元。
第一天,林女士掙了300元,提現成功。
第二天,林女士被客服告知沒有小金額單了,于是她選擇了一單3003元的。之后她被拉進一個5人社交群,群里的“指導員”讓大家一起操作拼個大單。支付完3003元沒一會兒,群里突然有人說自己操作失誤,導致未能下單成功,且大家支付的3003元均被“凍結”。
怎么解凍?“指導員”說得再申請一個“復合單”,需要每人支付13680元。對于這筆錢,當時的林女士很焦慮,加上群里其他人的催促,她一下子“亂了陣腳”。
“當時只想把已經投進去的錢弄出來,人家說什么我就信什么。”林女士回憶道,支付了13680元后,提現又出現了問題,還得申請一個需要每人支付2.8萬元的新單。
等林女士意識到群里其他人可能是托、自己可能被騙時,她已經支付了4.5萬元。林女士向客服提出疑問,立即被拉黑并踢出了群。
與林女士有類似遭遇的人并不少,經歷的詐騙手法大同小異。有的受害者稱,在正式成為“試衣員”之前還交了一筆數百元的入會費;還有的受害者被要求去拉人頭,“拉一個人分230元”。
記者調查發現,受害者以在校大學生和“寶媽”為主,年齡集中在20歲至40歲之間,主要是在網絡平臺上獲取的產品試用或服裝寄拍的招聘信息。
5月17日,記者在多個網絡平臺搜索“試衣員”時,頁面都跳出了反詐提示:網絡求職須謹慎,請勿輕信陌生人傳遞的兼職、副業信息,切勿掉入詐騙陷阱。此前,部分廣告賬號也被平臺封號。記者從多名受害人處獲悉,當地警方已對他們的報案立案偵查。
“我在派出所做信息采集時遇到一個大姐,也是做類似網絡兼職的,被騙了40多萬元,而且其中一大部分還是貸款。”林女士說,這種“認購單”其實就是往對方的賬戶匯款,只要錢一到賬,詐騙團伙立馬轉移,有的團伙還在境外,所以錢很難追回來。
對于短視頻平臺出現的涉詐行為,甘肅省反詐中心5月6日發布預警稱,隨著短視頻的日趨火熱,不少騙子瞄準了這塊“肥肉”,伺機實施各類詐騙。主要詐騙方式有:
通過短視頻平臺發布兼職廣告,受害人添加對方為好友后,對方以“刷短視頻可以賺錢”為由,引誘受害人在虛擬網站進行刷單。待受害人多次充值轉賬后,卻無法提現。
通過短視頻平臺私信聯系人,逐漸和受害人發展成男女朋友,以自己“有渠道可以幫助受害人賺錢”為由,誘騙受害人在陌生網站進行投資賭博,受害人多次投資后卻無法提現,對方也失去聯系。
詐騙分子冒充短視頻購物平臺客服,告知受害人其購買的物品質檢不合格,要進行退款業務,誘騙受害人在陌生網址內填入自己個人信息及短信驗證碼,隨即轉走受害人賬戶內的資金等。
對此,甘肅省反詐中心提醒消費者,觀看短視頻時切勿相信虛假廣告、勿添加陌生好友、陌生來電不接聽、陌生群聊及時退出。凡是邀請您刷單或者投資理財的都是騙子。如若接到自稱是平臺客服的來電,請和平臺后臺正規客服聯系核實。請下載國家反詐中心App,為您的手機加一層安全保障。如遇詐騙,請立即撥打報警電話。
記者發現,還有不法分子將目光瞄準那些網絡詐騙的受害者,聲稱支付一定費用就能幫其追回錢款。“我把被騙經歷發到網絡平臺上,幾天后有人私信說能幫我追回被騙的錢款。”來自海南海口的劉女士說,沒過多久,平臺顯示那個人的賬號異常,已經被限制登錄了。
目前,在相關短視頻平臺上搜索“試衣員”,搜索結果首位為國家反詐中心反詐宣傳短視頻,搜索結果下方還會出現“謹防詐騙陷阱”提示信息。多名被騙網友表示,希望平臺能嚴格審核,承擔監管職責。